發問區
會員登入 新使用者?立即註冊 . 服務首頁|服務說明|Yahoo!奇摩. 知識+ 首頁 知識分類 電腦網路 科學常識 醫療保健 煩惱心事 生活資訊 手機通訊 休閒嗜好 視聽娛樂 運動體育 社會人文 商業金融 教育學習 .如何做 煩惱 主題知識 .我要發問 發表 我要發問 ..熱門: 新年賀詞 年菜食譜 過年禁忌 流感 2013燈會 主題 金蛇報喜,大過好年 用手機上知識+ .知識搜尋 ....知識+ 首頁> 科學常識> 地理 加入追蹤 轉寄朋友 友善列印 .知識問題| 地震產生??. 發問者: 人生如夢!! ( 初學者 3 級) 發問時間: 2005-08-12 12:07:47 解決時間: 2005-08-17 16:45:22 解答贈點: 5 ( 共有 0 人贊助 ) 回答: 3 評論: 0 意見: 1 [ 檢舉 ] 網友正面評價 67% .共有 6 人評價.何謂地震?? 它是如何產生的?? 地震的目的何在阿?? 請各位告訴我!! 最佳解答網友票選.. 回答者: ☞★☆ 水晶魚☆★☜ ( 研究生 1 級 ) 回答時間: 2005-08-12 12:09:25 [ 檢舉 ] .地震(Earthquake) 地震(又稱地動)是指地殼發生的震動。當地球內部在運動中積累的能量對地殼產生的巨大壓力超過岩層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岩層便會突然發生斷裂或錯位,使積累的能量急劇地釋放出來,並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方八面傳播,就形成了地震。一次強烈地震過後往往伴隨著一系列較小的余震。 地震波 地震發生時由於震源的岩石破裂產生的彈性波,分為橫波和縱波兩種。橫波傳播速度2.0-5公里/秒,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動,是地震時造成建築物破壞的主要原因。縱波傳播速度3.5-10公里/秒,能引起地面上下顛簸振動。地震時,縱波先到達地表,所以人先感覺到地面上下振動。但由於縱波衰減比橫波快,所以離震中較遠的地方,只感到水平晃動。 震源 地震波產生的地方。 震中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又稱震中。震中是地表距離震源最近的地方,也是震動最強烈,受地震破壞程度最大的地方。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稱為震中區,也稱極震區。 震源深度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 震中距 觀測點到震中的距離。 震源距 觀測點到震源的距離 地震的大小 目前衡量地震大小的標準主要有震級和烈度兩種。 震級 地震強度大小的一種度量,根據地震釋放能量多少來劃分。目前國際上一般採用美國地震學家芮希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騰堡(Beno Gutenberg)於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級劃分法,即現在通常所說的芮氏規模。芮氏規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為底的對數,並選擇距震中100公里的距離為標準。芮氏規模每增強一級,釋放的能量約增加31倍。小於里氏2.5級的地震,人們一般不易感覺到,稱為小震或微震;里氏2.5-5.0級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的感覺,稱為有感地震;大於里氏5.0級的地震,會造成建築物不同程度的損壞,稱為破壞性地震。里氏4.5級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範圍內監測到。有記錄以來,歷史上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19時11分發生在南美洲智利的芮氏8.9級地震。 烈度 指地震對地面所造成的破壞和影響程度,由地震時地面建築物受破壞的程度、地形地貌改變、人的感覺等宏觀現象來判定。地震烈度由義大利火山學家Giuseppe Mercalli於1902年提出,從感覺不到至全部損毀分為1-12度。5度以上才會造成破壞。 每次地震的震級數值只有一個,但烈度則因觀測地點的不同而異。 地震的種類 地震一般可分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兩大類。由人類活動,如開山、開礦、爆破等引起的叫人工地震,除此之外便統稱為天然地震。 按成因分 構造地震 由於地殼運動引起地殼岩層斷裂錯動而發生的地殼震動,稱為構造地震。由於地球不停地運動變化,從而內部產生巨大地應力作用在地殼上。在地應力長期緩慢的作用下,造成地殼的岩層發生彎曲變形,當地應力超過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強度時便會使岩層斷裂錯動,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釋放,形成構造地震。世界上絕大多數地震都屬於構造地震。 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活動時岩漿噴發衝擊或熱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一般較小,數量約占地震總數的7%左右。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關聯。火山爆發可能會激發地震,而發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發。 陷落地震 由於地下水溶解可溶性岩石,或由於地下採礦形成的巨大空洞,造成地層崩塌陷落而引發的地震,稱為陷落地裂。這類地震約占地震總數的3%左右,震級也都比較小。 誘發地震 在特定的地區因某種地殼外界因素誘發而引起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些外界因素可以是地下核爆炸、隕石墜落、油井灌水等,其中最常見的是水庫地震。水庫蓄水後改變了地面的應力狀態,且庫水滲透 到已有的斷層里,起到潤滑和腐蝕作用,促使斷層產生新的滑動。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水庫蓄水後都會發生水庫地震,只有當庫區存在活動斷裂、岩性剛硬等條件,才有誘發的可能性。 按震源深度分 淺源地震 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 中源地震 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之間 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大於300公里 一般來說, 震源越淺地震的破壞性也越大。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5-20公里上下。 地震分佈 統計資料表明,地震活動在時間和地理分佈上都有一定的規律性。這些都與地殼運動產生的能量的聚累和釋放過程有關。 時間分佈 地震活動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表現為在一定時間段內地震活動頻繁,強度大,稱為地震活躍期;而另一時間段內地震活動相對來講頻率少,強度小,稱為地震平靜期。 地理分佈——地震帶 地震的地理分佈受一定的地質條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規律。地震大多分佈在地殼不穩定的部位,如地球板塊之間的接觸處及板塊斷裂破碎的地帶,形成地震活動活躍的地震帶。全球地震主要分佈在兩大區帶上。一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經臺灣再到菲律賓轉向東南直至紐西蘭,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躍的地區,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二是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大致從印度尼西亞西部,緬甸經中國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越過帕米爾高原,經中亞細亞到達地中海及其沿岸。 地震災害 地震是地球上主要的自然災害之一。地球上每天都在發生地震,其中大多數震級較小或發生在海底等偏遠地區,不為人們所感覺到。但是發生人類活動區強烈地震往往會給人類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 地震產生的地震波可直接造成建築物的破壞甚至倒塌;破壞地面,產生地面裂縫,塌陷等;發生在山區還可能引起山體滑坡,雪崩等;而發生在海底的強地震則可能引起海嘯。余震會使破壞更加嚴重。地震引發的次生災害主要有建築物倒塌,山體滑坡以及管道破裂等引起的火災,水災和毒氣泄漏等。此外當傷亡人員屍體不能及時清理,或污穢物污染了飲用水時,有可能導致傳染病的爆發。在有些地震中,這些次生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可能超過地震帶來的直接破壞。 地震預報 長期以來,人類一直嘗試著對地震做出預報,以便在地震發生之前做好準備,減小地震災害的損失。早在中國東漢時期,張衡就發明了地動儀,並於公元138年記錄到隴西大地震。一般認為科學的地震預報應對一次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作出較為準確的判斷。但由於地球內部活動的複雜性以及人類對此缺乏有效監測手段和預報模型,時至今日,人類鮮有對地震發生做出過科學預報。地震預報仍是當今世界科學的一大難題。目前全球範圍內已經建立了比較廣泛的地震監測台網,科學家們還通過超深鑽井等手段獲取更多的地球內部信息。但是人類地震預報的水平還僅限於通過歷史地震活動的研究,對地震活動做出粗略的中長期預報。在短期和臨震預報方面主要還是依靠傳統的地震前兆觀測和監測。 世界上首次成功預報的地震是1975年2月4日發生在中國遼寧海城的里氏7.3級地震。 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是地震特別是較大的地震發生之前的各類異常現象。分為宏觀前兆和微觀前兆。前者可以由人的感覺器官直接覺察,如動植物、地下水等的異常以及地光、地聲等。後者不能被人的感覺器官直接覺察,需用專業儀器才能測出,如地形變、地磁場、重力場、地溫、地應力的異常等。對地震前兆的觀察和監測是地震臨短期預報的重要手段。 地震防護 地震發生時,關鍵是保持清醒的頭腦,正確的防護對於保證生命安全,減少人員傷亡是至關重要的。 通常可能造成危險的是比較強烈的近震。近震常以上下顛簸開始,振動較為明顯,應迅速逃生。逃生應遵循就近躲避的原則,注意保護頭部。 在室內可暫時躲避在堅實的傢具下或牆角、廚房、衛生間等承重牆較多,跨度較小的地方,注意避開外牆體等薄弱部位。主震過後,應迅速撤至戶外。在室外可跑向比較開闊的空曠地區躲避。如在山區還要注意山崩和滾石,可尋找地勢較高處躲避。地震中被埋在廢墟下的人員,若環境和體力許可,應設法逃生。如無力脫險自救,應儘量減少體力消耗,等待救援人員。 網路資料 相關詞: 地震前兆,地震雲,花蓮地震,地震預測,有地震,地震預報,921地震,世界最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地震 躲 地震,地震波,芮氏規模,震源,余震,地震預報,Giuseppe Mercalli,建築物,阿留申群島,震中震[ 快速連結 ] 其它回答( 2 ) | 意見( 1 ) | 評論( 0 ) .發表你的評價 你的評價 發表評價: 正面 普通 負面 評價內容: 發表 取消 . 加入追蹤 轉寄朋友 友善列印 .馬上按讚 加入 Yahoo! 奇摩 知識+ 粉絲團 •免費索取商英光碟+小書 •多益700分線上測驗題庫 •立即免費測試你的多益等級 •英文email超實用金句! •測你在旁人眼中的英文力? •多益700分線上測驗題庫 相關問答 [ 地震 ]地震發生原因為何 . [ 時事 ]地震時如何求生 . [ 其他 ]什麼是地震? . [ 地理 ]地震是怎樣發生的啊??????????? . [ 地震 ]為什麼會地震 . [ 其他 ]地震的歷史 . 更多 .其他回答(2) 意見(1) 相關評論(0) . 001 回答者: 瘋あらし ( 初學者 1 級 ) 回答時間: 2005-08-12 12:10:32 [ 檢舉 ] ..地震(Earthquake) 地震(又稱地動)是指地殼發生的震動。當地球內部在運動中積累的能量對地殼產生的巨大壓力超過岩層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岩層便會突然發生斷裂或錯位,使積累的能量急劇地釋放出來,並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方八面傳播,就形成了地震。一次強烈地震過後往往伴隨著一系列較小的余震。 地震波 地震發生時由於震源的岩石破裂產生的彈性波,分為橫波和縱波兩種。橫波傳播速度2.0-5公里/秒,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動,是地震時造成建築物破壞的主要原因。縱波傳播速度3.5-10公里/秒,能引起地面上下顛簸振動。地震時,縱波先到達地表,所以人先感覺到地面上下振動。但由於縱波衰減比橫波快,所以離震中較遠的地方,只感到水平晃動。 震源 地震波產生的地方。 震中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又稱震中。震中是地表距離震源最近的地方,也是震動最強烈,受地震破壞程度最大的地方。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稱為震中區,也稱極震區。 震源深度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 震中距 觀測點到震中的距離。 震源距 觀測點到震源的距離 地震的大小 目前衡量地震大小的標準主要有震級和烈度兩種。 震級 地震強度大小的一種度量,根據地震釋放能量多少來劃分。目前國際上一般採用美國地震學家芮希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騰堡(Beno Gutenberg)於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級劃分法,即現在通常所說的芮氏規模。芮氏規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為底的對數,並選擇距震中100公里的距離為標準。芮氏規模每增強一級,釋放的能量約增加31倍。小於里氏2.5級的地震,人們一般不易感覺到,稱為小震或微震;里氏2.5-5.0級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的感覺,稱為有感地震;大於里氏5.0級的地震,會造成建築物不同程度的損壞,稱為破壞性地震。里氏4.5級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範圍內監測到。有記錄以來,歷史上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19時11分發生在南美洲智利的芮氏8.9級地震。 烈度 指地震對地面所造成的破壞和影響程度,由地震時地面建築物受破壞的程度、地形地貌改變、人的感覺等宏觀現象來判定。地震烈度由義大利火山學家Giuseppe Mercalli於1902年提出,從感覺不到至全部損毀分為1-12度。5度以上才會造成破壞。 每次地震的震級數值只有一個,但烈度則因觀測地點的不同而異。 地震的種類 地震一般可分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兩大類。由人類活動,如開山、開礦、爆破等引起的叫人工地震,除此之外便統稱為天然地震。 按成因分 構造地震 由於地殼運動引起地殼岩層斷裂錯動而發生的地殼震動,稱為構造地震。由於地球不停地運動變化,從而內部產生巨大地應力作用在地殼上。在地應力長期緩慢的作用下,造成地殼的岩層發生彎曲變形,當地應力超過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強度時便會使岩層斷裂錯動,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釋放,形成構造地震。世界上絕大多數地震都屬於構造地震。 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活動時岩漿噴發衝擊或熱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一般較小,數量約占地震總數的7%左右。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關聯。火山爆發可能會激發地震,而發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發。 陷落地震 由於地下水溶解可溶性岩石,或由於地下採礦形成的巨大空洞,造成地層崩塌陷落而引發的地震,稱為陷落地裂。這類地震約占地震總數的3%左右,震級也都比較小。 誘發地震 在特定的地區因某種地殼外界因素誘發而引起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些外界因素可以是地下核爆炸、隕石墜落、油井灌水等,其中最常見的是水庫地震。水庫蓄水後改變了地面的應力狀態,且庫水滲透 到已有的斷層里,起到潤滑和腐蝕作用,促使斷層產生新的滑動。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水庫蓄水後都會發生水庫地震,只有當庫區存在活動斷裂、岩性剛硬等條件,才有誘發的可能性。 按震源深度分 淺源地震 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 中源地震 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之間 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大於300公里 一般來說, 震源越淺地震的破壞性也越大。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5-20公里上下。 地震分佈 統計資料表明,地震活動在時間和地理分佈上都有一定的規律性。這些都與地殼運動產生的能量的聚累和釋放過程有關。 時間分佈 地震活動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表現為在一定時間段內地震活動頻繁,強度大,稱為地震活躍期;而另一時間段內地震活動相對來講頻率少,強度小,稱為地震平靜期。 地理分佈——地震帶 地震的地理分佈受一定的地質條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規律。地震大多分佈在地殼不穩定的部位,如地球板塊之間的接觸處及板塊斷裂破碎的地帶,形成地震活動活躍的地震帶。全球地震主要分佈在兩大區帶上。一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經臺灣再到菲律賓轉向東南直至紐西蘭,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躍的地區,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二是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大致從印度尼西亞西部,緬甸經中國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越過帕米爾高原,經中亞細亞到達地中海及其沿岸。 地震災害 地震是地球上主要的自然災害之一。地球上每天都在發生地震,其中大多數震級較小或發生在海底等偏遠地區,不為人們所感覺到。但是發生人類活動區強烈地震往往會給人類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 地震產生的地震波可直接造成建築物的破壞甚至倒塌;破壞地面,產生地面裂縫,塌陷等;發生在山區還可能引起山體滑坡,雪崩等;而發生在海底的強地震則可能引起海嘯。余震會使破壞更加嚴重。地震引發的次生災害主要有建築物倒塌,山體滑坡以及管道破裂等引起的火災,水災和毒氣泄漏等。此外當傷亡人員屍體不能及時清理,或污穢物污染了飲用水時,有可能導致傳染病的爆發。在有些地震中,這些次生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可能超過地震帶來的直接破壞。 地震預報 長期以來,人類一直嘗試著對地震做出預報,以便在地震發生之前做好準備,減小地震災害的損失。早在中國東漢時期,張衡就發明了地動儀,並於公元138年記錄到隴西大地震。一般認為科學的地震預報應對一次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作出較為準確的判斷。但由於地球內部活動的複雜性以及人類對此缺乏有效監測手段和預報模型,時至今日,人類鮮有對地震發生做出過科學預報。地震預報仍是當今世界科學的一大難題。目前全球範圍內已經建立了比較廣泛的地震監測台網,科學家們還通過超深鑽井等手段獲取更多的地球內部信息。但是人類地震預報的水平還僅限於通過歷史地震活動的研究,對地震活動做出粗略的中長期預報。在短期和臨震預報方面主要還是依靠傳統的地震前兆觀測和監測。 世界上首次成功預報的地震是1975年2月4日發生在中國遼寧海城的里氏7.3級地震。 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是地震特別是較大的地震發生之前的各類異常現象。分為宏觀前兆和微觀前兆。前者可以由人的感覺器官直接覺察,如動植物、地下水等的異常以及地光、地聲等。後者不能被人的感覺器官直接覺察,需用專業儀器才能測出,如地形變、地磁場、重力場、地溫、地應力的異常等。對地震前兆的觀察和監測是地震臨短期預報的重要手段。 地震防護 地震發生時,關鍵是保持清醒的頭腦,正確的防護對於保證生命安全,減少人員傷亡是至關重要的。 通常可能造成危險的是比較強烈的近震。近震常以上下顛簸開始,振動較為明顯,應迅速逃生。逃生應遵循就近躲避的原則,注意保護頭部。 在室內可暫時躲避在堅實的傢具下或牆角、廚房、衛生間等承重牆較多,跨度較小的地方,注意避開外牆體等薄弱部位。主震過後,應迅速撤至戶外。在室外可跑向比較開闊的空曠地區躲避。如在山區還要注意山崩和滾石,可尋找地勢較高處躲避。地震中被埋在廢墟下的人員,若環境和體力許可,應設法逃生。如無力脫險自救,應儘量減少體力消耗,等待救援人員。 參考資料: Yahoo! 奇摩 知識﹢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205072210595 002 回答者: Peter ( 初學者 5 級 ) 回答時間: 2005-08-12 12:18:55 [ 檢舉 ] ..認識地震(1) 為什麼會發生地震? ■ 為什麼會有地震?  我們腳下的地面雖然感覺很穩定,實際上整個地球的表面是不斷在變動的。這種變動是因為地球的外殼上有許多的板塊,板塊如果碰在一起,就會產生推擠。板塊的推擠會造成陸地的隆起或陷落,在這些推擠的過程中,就會有地震的發生。 ■ 什麼是板塊?  地球可以簡單地分成地殼、地函及地核。另外以地球組成物質的物理性質又可以將地球分成岩石圈和軟流圈。岩石圈是指地球最外部冷而硬的物質:岩石圈之下的軟流圈則是由熱度較高的可塑體物質所組成。「板塊」指的就是岩石圈,它包含了地殼和一部分的地函。  地球的地殼有許多裂縫。這些裂縫位在深海的海床上,從裂縫裡不斷的流出熾熱的岩漿。岩漿冷卻後,就會凝固成新的地殼。  因為新的地殼不斷的產生,就會把原有的地殼向外推擠,於是地殼上的陸地與海洋會跟著底下的地殼一塊塊地移動。移動時,地殼與地殼下方的地函上層會跟著一起動,所以我們便把地殼連著底下一起動的一部分地函,稱作是一個板塊。  地球表面主要劃分成7大板塊,包括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北美洲板塊、南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澳板塊及南極板塊。    全球地震分布圖  世界上有3個主要的地震帶,分別為環繞太平洋邊緣的「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大陸南緣的「歐亞地震帶」;以及各大洋中的「中洋脊地震帶」。地球上95%的地震便是由板塊活動所造成,其餘的5%則是因火山活動、地下核爆、地殼塌陷、或隕石撞擊而來。   ■ 台灣的地震特別多嗎?  沒錯,台灣是地震非常多的地方,每年可能有8,000多次的地震。不過每年大約只有一次地震會造成災害。台灣的地震這麼多,是因為台灣剛好位於兩個板塊碰撞的地方。這兩個板塊是構成歐洲與亞洲的「歐亞板塊」與比較小的「菲律賓海板塊」。  事實上,就是因為這兩個板塊的碰撞,才造成台灣從海洋中隆起,成為島嶼。只要有碰撞就會造成地震。所以我們可以說:沒有地震,就沒有今天的台灣。因為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還在繼續碰撞、推擠當中,所以整個台灣還在不斷地升高,當然地震也就會常常發生。    台灣的地體構造圖  由於不同性質的板塊不斷的擠壓,累積變形能量,直到超過岩石能夠忍受的程度,便將累積的變形能量在瞬間釋放出來,發生地震。台灣及日本位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因為板塊不斷在移動,不斷地累積及釋放能量,地震便周而復始不斷發生。 ■ 台灣哪裡地震最多?  因為菲律賓海板塊撞擊到歐亞板塊的地方正好是台灣的東部,所以台灣東部(宜蘭、花蓮、台東)地震最多。不過由於大部分的地震都發生在海底,所以一般造成的災害比較小。 ■ 台灣哪裡地震災害最嚴重?  台灣的西部,包括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台南等地,雖然地震沒有東部多,但是因為人口密集,而且地震發生的位置通常距離地表比較近,所以震動強烈,容易造成重大的災害。 台灣地震分布的立體圖  科學家把從1973到1992年發生的地震位置,根據經、緯度以及地震發生的深度,用紅點在圖上標示出來,形成這幅三度空間的立體圖。圖中左前方及右前方的兩個面分別是震源投影在東西向及南北向剖面上的位置。 參考資料: http://earth.fg.tp.edu.tw/learn/eq/ 1 001 意見者: 豬肉彰 ( 知識貧民 ) 發表時間: 2005-09-09 18:37:31 [ 檢舉 ] ..說的真清楚 恩恩 1 發表意見發表意見字數已達上限,要改成發表評論嗎?. 發表 取消 . 目前沒有資料 我要評論 註冊 會員登入 .公告: 知識團員轉粉絲全數完成 . 刊登贊助網站•地震免緊張-美商安達 www.ace-ina.com.tw 出國沒保平安險?請閣下留步!安達24線上投保服務,快速迅速,保障出遊更盡興! www.ace-ina.com.tw •臺灣治震有一套- 地震專家 www.tweqs.com.tw RC住宅專用damper,以微型均佈樣態,對建築進行標靶治震,有效抗震防裂。 www.tweqs.com.tw •富邦產險網站–地震險 www.Fubon.com 您會擔心住宅因地震引起火災、海嘯而毀於一旦嗎?線上提供住宅地震險試算投保功能 www.Fubon.com •科普圖鑑好書 全在udn買東西 shopping.udn.com 各大出版社全力支援!自然科學、電腦科技等,你要的書通通有,線上優惠限時購! shopping.udn.com •參加科學營-台北科技大學 www.sun324.com 12/25前報名享6折早鳥價!2013冬令營招生中,一起進入科學冒險旅程! www.sun324.com •寰宇自然科學實驗班 globalchild.com.tw 北市成立27年,科學實驗班,資優數學班,動手做實驗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等能力。 globalchild.com.tw.最新地理 發問中 已解決 .更多 更多 精選關鍵字 ..河川 換日線 海島 亞洲 礦產 非洲 地質 海岸 世界遺產 陸塊 行政區 熱帶雨林 火山 大西洋 湖泊 赤道 南極 地下水 斷層 沙漠 等高線 冰山 時差 冰原 沼澤 氣候 太平洋 歐洲 海拔 濕地 南極洲 海溝 航線 冰河 地圖 北極 美洲 大洋洲 .知識搜尋 ...雅虎資訊 版權所有 (c) 2013 Yahoo! Taiwa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服務設有管理員」 服務條款隱私權政策..知識+ 之問答內容是由參與Yahoo!奇摩知識+ 之網友提供,僅供參考,Yahoo!奇摩不保證其正確性。 ... .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hibrain319 的頭像
    phibrain319

    欣亞電腦

    phibrainno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